记得有天,和朋友闲扯,从多拉A梦聊到了哲学问题——“人为什么会死?” 说实话,当时我被这个问题给迷住了。记得有着生物方面的解释是因为染色体端粒的丢失而限制了细胞分裂的次数。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癌细胞不是可以永生的吗?当时,深深的被一种不可知感所笼罩,但又同时觉得通过思考这一类的东西,能够理解这个世界的本质,或者说相信这个世界有着超越生命的存在,无论如何,这太有意思了。
这样的东西还有很多:
“漫漫长夜里,有多少人仰望着星空?”
“寂静的森林里,如果一棵树倒了,没有发出半点声音,那么怎么知道棵树到底倒没有?”
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些有趣而又深邃的问题,那么的令人着迷。
不过,似乎有趣和深刻从不沾边,它们像不同巢穴的蚂蚁,势必得争个你死我活。如今,不难发现,似乎深刻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记得有位作者(伊莱·帕理泽)曾经说道,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自己选择我想看到的资讯,每个人都像一个过滤罩一样,将自己不喜欢的东西给过滤掉。好比喜欢罗永浩的人基本不会关注方舟子,喜欢凯迪网的不会去看乌有之乡,甚至乎喜欢打DOTA的不去玩LOL一样。的却,互联网越来越个人化了,我们接受到的信息被高度定制,那么这样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人们的视野变的越来越窄,而口味变的越来越重。人们越来越肤浅。
这,必然是必然。人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互联网的娱乐属性越来越强,喜欢段子手的人多了,而喜欢知识分子的人少了,喜欢听故事的人多了,喜欢讲道理的人少了,喜欢释放情绪的多了,喜欢静静思考的少了。
正所谓没了信徒,神什么都不是。而那知识分子们没有了信徒,他们不慌吗?相信他们也慌。穷则变,变则通,像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高晓松,等一系列自媒体应运而生,并生存的很潇洒。他们似乎找到了有趣和深刻的平衡点,把这些看起来对立的两种东西糅合在了一起。
这样的一场大雨过后,来自不同巢穴的蚂蚁的战争戛然而止。然后呢?大部分的蚂蚁找不到家了。
这便是现状,这年头,人们更加迷茫。在茫茫的信息海洋,别说寻找一叶扁舟,寻找自己安身的一块浮木都相当艰难。那么多的自媒体,那么多深刻的内容,那么多的微信推送,可能仅仅是传递一种“我在学习”的错觉罢了。订阅的微信号看都看不完,读纸质书已是在碎片时间中的一方净土,那更别提一字不漏的看完一本大部头了。
虽说没有时间阅读可能不会直接导致迷茫,迷茫似乎是件更加复杂的一样东西,并且没有那么流于表面。
记得《夜空中最亮的星》里面有句歌词唱到:“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同样《平凡之路》中亦有一句歌词:“我曾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似乎唱出了点什么,又似乎击中了点什么。再仔细一听,这说的似乎既不是流浪,也不是远方,而正是迷茫。
迷茫只是这个时代千千万万种脸谱的其中一种,只不过它出现的似乎有点多。这种状态出现在青春期的少年身上的话也无大碍,毕竟那是成长的一个阶段,可这现象在更广的范围出现。同时,人们愿意相信那些搞笑有趣的道理,而减少了自己的思考。再同时,深刻似乎和不会社交画上了等号,不过为深刻的东西点一两个赞似乎和深刻画上了等号......
这样的现象太多太多,而这些只是问题的表面。我们反思的点,不应该浮于表面,毕竟真正重要的是其覆盖之下的原因。
原因是什么,我不知道,也不太想装作知道。
因为不知从那天开始,我们把听到的故事当做鸡汤,名人的事迹归类为成功学,学者的著作当枯燥。将一切深刻的东西敬而远之,非得在正经的课堂中才原因接受。这是为啥呢?
因为一切没有娱乐精神的人和傻瓜,终将被这个时代淘汰。
恰好,我们生长在这。
但愿这一切只是我眼界太浅,毕竟在漫漫长夜,当你仰望星空的同时,有人在读经济学,也有人在跳着他们的广场舞。
文章出自:简书 版权所有,除注明外皆为原创。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醉风云立场。
一切没有娱乐精神的人和傻瓜,终将被这个时代淘汰。
互联网的娱乐属性越来越强,喜欢段子手的人多了,而喜欢知识分子的人少了,喜欢听故事的人多了,喜欢讲道理的人少了,喜欢释放情绪的多了,喜欢静静思考的少了。
北京网站建设前来学习
路过留个脚印
因为越来越现实了
越活越迷茫,到最后慢慢的没了梦想,开始平凡的一生
因为网络快速的传播速度,大量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的脑海,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感觉每个信息都是有道理的,而有时这些道理是相悖的,当我们正迷茫时,换种思考方式却发现会让我们陷入更加迷茫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