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瓦在《第二性》结尾引用福楼拜,讲社会变革之困难:“森林必须全部同时种下。”独树不活,同时种一片森林又不可能。然而在这两种不可能之中,就是我们低头看向土地种下树苗的时刻。罗莎卢森堡:所有的革命都太晚,因为太多人已经受苦。所有的革命都太早,因为如果社会已经准备好,就不需要革命了。
人人得以致良知,则天下大同
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有言:现在大家共同努力使良知之学昌明于天下,使天下人都知道自己要致良知,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去掉自私自利的弊病,清除诋毁、嫉妒、好胜和易怒的恶习,以实现天下大同。
既然知道良知在自己的心中,不需要外求,遵循并加以扩充,就像大河决口注入海中,什么能抵御的了呢?我的理解是:实现天下大同是目标;致良知,不假外求是方法。
而阳明先生孜孜不倦的讲学,传播他的思想,其实也是在“致良知”。他的良知认为传播心学有利于实现天下大同,他就去做。跟随自己的内心而活,做自己生命的主宰,才是真正的自由。而这是我们生而为人,应该追求的作为人更高的境界。
人生必是一场修行
王阳明曾经写诗曰:丈夫落落掀天地,岂可束缚如穷囚。意思是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光明磊落,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怎么可以束缚手脚、畏畏缩缩,一生像囚徒一样度过?诗句里的“束缚”,指的就是错误思想对自己“心”的束缚。
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在他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时,他已经找到了真理。实际上,他表达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将思考视为存在并且认同于思考。强迫性思考者活在一个分裂的状态——一个充满了问题和冲突的疯狂而复杂的世界。因此,对于每一个个体,学会摆脱对“心”的束缚,直至“开悟”是人生必经的一场修行。
阳明先生云:圣学不昌明,都是由于世上的儒生认为理在心外,物在心外,却不知道“义外”的说法,孟子曾经批判过,以至于沿袭错误而不觉悟。
结语
若一个人相信宿命,但正是因为有宿命的存在,我们势单力薄的每个个体,才要靠改善行为方式来认真生活,这是因果之外的修行。不然与生出来直接等死有何区别。
文章出自:红薯 版权所有,除注明外皆为原创。文章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醉风云立场。